消息称小鹏汽车更换销售负责人-批售模式难在全国推行

电脑技巧6个月前发布 admin
5 00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多个独立信源指出,小鹏汽车近日宣布古苑钦将接替王桐,担任销售负责人,同时仍担任财经平台经营管理副总裁。古苑钦年龄已经63岁,之前在广州海格通信有限公司担任董事,该公司专门从事通信和导航设备生产,曾为小鹏汽车研发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定位系统提供协助。

据知情人士透露,王桐已被调至管理总裁办业务,而他仅在销售负责人职位上任职了1年。报道还披露,小鹏汽车在4月份要求经销商每月购买目标销量的一半车辆,以加快交付速度提高效率。由于内部疑虑和经销商反对,批发模式目前仅在小范围内进行灰度测试,难以在全国推广。

根据IT之家的数据,小鹏汽车在4月份交付了9393辆汽车,同比增长33%。而今年1至4月的累计交付量为31214辆,同比增长23%。小鹏汽车官方预计第二季度的交付量将在29000至32000辆之间,而市场预期为38147辆。预计第二季度的营收将在75亿元至83亿元之间。


小鹏:越向上越黑暗?越黑暗越向上!

在车企发新车、秀肌肉的上海车展这个大舞台上,冰淇凌俨然成为了“ 流量密码”,不少车企趁势送起了冰淇凌,向忙中出错的传统“豪强”发起进攻。

身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自然没有放过这波大好的营销机会,愉快地玩起了“冰淇淋”游戏。然而近期,小鹏因一场动画广告陷入舆论危机。部分网友指责小鹏,“不仅碰瓷特斯拉,还公开侮辱科学家。”

如今,这个视频已经被骂到全网下架,但其背后的动机引人深思。

最直接的关系,莫过于即将要上市的小鹏G6,需要声量和热度,而此举也恰好暴露了小鹏对自身产品的信心不足。

作为扶摇架构下的第一款车型,产品力上对标特斯拉Model Y,但除拥有更加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外,似乎很难找出其他的亮点,多次预热丝毫未能引起足够多的关注。

而其过分卖力的营销,暴露出来小鹏汽车平淡无奇的产品创新,更加掩饰不了巨额亏损的市场业绩。

困窘之下,小鹏汽车请来了前长城汽车的得力干将——“铁娘子”王凤英,在王凤英运作下,小鹏汽车2023年一季度销量有了好转,但巨亏之下,资本市场不太相信小鹏能逆风翻盘。

更有内部消息称,小鹏汽车在2023年预计亏损120亿,形成一个累计亏损超过338亿元的天坑。

前路漫漫,但2023年,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依然是生死关键年。

驶入寒冬,孤勇自救

回顾2022年,蔚小理年交付量均突破了10万辆,仅从销量数据看,小鹏与蔚来和理想的差距并不悬殊,但从营收来看,小鹏汽车营收为268.6亿元,远低于蔚来的492.7亿元与理想汽车的452.9万。

基于市场的低迷表现,股价也随之震荡,2022年全年,小鹏美股跌幅为80.25%,市值蒸发348.57亿美元,股价跌幅高于蔚来和理想。

要知道,2021年的小鹏汽车在“蔚小理”中拔得头筹,如今却掉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被 赋予众望的小鹏G9上市伊始过于复杂的选配逻辑,以及看家的XNGP不能全系标配等问题,招致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不满,距离小鹏G9正式上市还未过去48小时,便出现了上市即降价的闹剧。

小鹏G9的“滑铁卢”也暴露了小鹏汽车在产品规划、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短板。于是,善于学习和改正的小鹏汽车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积极自救。

小鹏汽车内部开始变动组织架构,换掉总裁和副总裁以及大批高管人员,让新鲜血液注入,传统车企出身的原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原吉利高管易寒加入小鹏汽车,明确集团未来的目标方向;何小鹏也再次重回一线,主抓核心业务;销售体系上,全国两大渠道的销售大区撤销,调整为小区制……但目前从结果上看,小鹏汽车的自救收效有限。

很长时间内,何小鹏对于小鹏汽车的运营遵循着:「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运营而不在制造」的运营论。马斯克对此做了个测评,当特斯拉掀起价格战时,直接将小鹏汽车靠价格回暖的美梦粉碎,而对于被迫卷入价格战的小鹏汽车来说,更大的考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将价格战打下去,才是小鹏汽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XNGP高阶驾驶是市场认识小鹏的唯一标签,当L2+成为行业标配时,市场不再为智能驾驶故事买单,而且当大家都在谈架构时,小鹏G6、P7也会陷入同质化竞争,小鹏独特的标签价值将进一步被稀释。

扶摇架构能“扶得起小鹏”?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淘汰赛才刚开始”,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表示,“大鱼吃小鱼”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俨然已经到了清理边缘化品牌的阶段。

掉队的小鹏汽车在组织架构调整下和“王凤英”的加持后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2023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以累计交付辆,3月交付7002辆的成绩,为近乎完败的2022年勉强止血,虽然不及去年同期,但有了明显好转的迹象,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次架构重组初有成效。

汽车是效率化的极致,过去,在成本控制方面,小鹏汽车做得并不好。因此,小鹏汽车设立财经平台,旨在提升成本费用管控的精细化水平和财务体系的合规能力。此外,小鹏汽车还表示,到明年小鹏汽车要实现自动驾驶的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成本下降超50%,整车硬件含动力系统成本下降约25%。

4月18日的上海车展上,小鹏汽车携小鹏G6再谈扶摇架构。

在何小鹏看来,扶摇架构整合小鹏汽车在动力补能、智能化体系和智能智造等领域的自研核心技术,搭载了全新标配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让小鹏汽车在技术上保持3年的领先优势。此外,扶摇架构会覆盖小鹏汽车从去年年底到2025年所有的车型,且基于同一架构,可以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带动成本持续下降。

作为扶摇架构下首款全新车型,小鹏G6亮相以来,拥有不少的关注度。但实际上,小鹏汽车每款产品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技术含量也十足,但最终反映到销量上,表现总是不尽人意。

小鹏汽车如果想要靠最新发布的扶摇架构提升销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予小鹏G6一个合理亲民的售价,才能将其打造成爆款,否则会被再次打脸。

特斯拉此前降价换来销量的大幅提升,很好地说明了与其天花乱坠地吹技术,不如一个诚意十足的价格来得实际。

回望2017年中国市场接近300家的造车新势力,在几年时间内经历了洗牌与淘汰,随着市场集中度的加剧,一场新能源市场淘汰赛正在激烈开启,未来的3-5年,行业头部效应越发突出,很多竞争力不够强的新能源车企将被淘汰出局,与前两次起死回生相比,小鹏汽车的这次生死战并没有前两次容易。

写在最后

2023年是小鹏汽车的产品大年,但愈发明显的疲软迹象和愈发严重的亏损, 账上382.5亿元的资金能否扛得过厮杀,有待进一步观察。

面对激烈的竞争,想要走出瓶颈期的小鹏,难度并不小,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下一步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新能源淘汰赛已经开启,没有任何准备停下来的迹象。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是越向上越黑暗的宿命者,还是越黑暗越向上的孤勇者?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抉择!

如何度过生死劫,市场在等待小鹏汽车给出回答。

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但,小鹏,期待扶摇直上,展翅翱翔,不是吗

2022年,小鹏汽车的狂奔与失落

如果给小鹏 汽车 定义一个高光时刻,那么这个时刻会指向哪一年?

或许不是顶着行业资本寒冬上市的2020年,也不是何小鹏终于亲自下场挂上小鹏 汽车 帅印的2017年,而是2021年。

2021年,小鹏 汽车 全年交付量辆,交付量增幅275%,两个数据都超过蔚来及理想,位居国内造车新势力之首。

可一年以前,小鹏是处于新势力垫底的那一位,一年时间,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的桂冠,被小鹏 汽车 摘下。

毫无疑问,何小鹏带着小鹏 汽车 ,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到今年一季度,在交付量这个指标上小鹏 汽车 依然还在领跑。

外界能明显感知到小鹏 汽车 今年斗志昂扬,它不仅在不断增加车型计划,还推出了海外2.0模式,势必要一边坐实国内新势力第一的位置,一边对海外市场发起实质性的攻击。

但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是,伴随着势力第一而来的,是内外部环境下不断增大的压力。

很多应届生还记得去年那场喧嚣的校招抢人大战。

当时,小鹏 汽车 为了吸引应届生们的目光,策划了一场主题为“ 探索 者计划”的校招发布会,并跨界将这场发布会制作成微综艺《挑战吧新鹏友》,奇葩说选手陈铭被邀作为职场观察员,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则以1号候选人的角色,给大家作了个示范。

以这件事为起点,国内造车新势力们掀开了抢人大战的帷幕,为了招来优秀人才,造车势力公司毫不吝啬薪资标准,2021年电动车行业的平均月薪直接同比上涨21.6%至元。

小鹏 汽车 打响了这个战场的第一枪,同时,小鹏也是去年抢人最多的公司。

根据其官方数据,小鹏 汽车 2020年的时候员工总数为5084人,而截止去年底,其员工数量已经超过1.39万人,直接翻了三倍,超过理想 汽车 。

去年,“到造车新势力上班”几乎是所有应届大学生的美梦,可到今年,美梦变成噩梦。

问题最先初见端倪是在2月份,彼时各类求职软件上,陆续有校招生爆料自己被裁。

两个月后,在脉脉“理想话题”下,多位标注为小鹏 汽车 员工的用户表示,小鹏开始了第二轮裁员,比例甚至高达30%。

小鹏 汽车 第一时间进行了否认,其相关负责人对《 财经 天下》表示这些都是不实消息,有的部门还在招人。

一时间,外界摸不清谁在说谎。

事件真正爆发是在5月19日,一则“小鹏 汽车 毁约20余名应届生”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撕开了一道小鹏裁员事实的口子。

这20多位应届生表示,小鹏毁约的理由包括学校不行、不太适合,有的学生甚至向媒体晒出了短信。

明明何小鹏两年前还说过,招毕业生时要谨慎,尤其当品牌还不够强大时,想要留住好的应届生并不容易。

今年,小鹏 汽车 就给应届生们上了残酷又冷漠的一课。不止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没能逃过被裁的厄运。

小鹏 汽车 中高管的人事地震,实际上从2021年就开始了,熊青云和黄鑫的离开就是那场地震的开端。

熊青云是品牌营销界的风云人物,她被大家称为“宝洁华人第一高管”。许多家喻户晓的宝洁品牌,比如玉兰油、佳洁士、舒肤佳等等,几乎都是由她一手打造。

离开宝洁以后,熊青云转身投入了互联网,去京东当了高级副总裁,在2017年的时候被何小鹏挖墙脚到自己的大军中,成为小鹏 汽车 首席营销官。

去年,这位女将离开了小鹏。

黄鑫原来是小鹏 汽车 自动驾驶的产品总监,而自动驾驶人才稀缺是造车行业的一个共识。在何小鹏帐下时,黄鑫推进了小鹏 汽车 NGP 与记忆泊车项目的落地,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程。

但去年,他也离开了小鹏 汽车 ,转身投入蔚来李斌的怀抱,成为蔚来在国内自动驾驶布局中的第三位高管。

到今年上半年,小鹏 汽车 人事地震的震感,变得更加明显。

1月份,何小鹏昔日在UC时期的旧将陈永海,从高德地图跳槽到小鹏 汽车 ,扛起互联网中心的大旗。

这是小鹏的一级部门,员工规模接近1000人,陈永海新官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组织调整,对部门进行手术。

语音部门负责人赵恒艺离职了,物联网部门负责人谭蔚华被转岗到用户发展中心,产设负责人刘毅林被调整到自动驾驶中心,而互联网中心的另一位副总裁黄荣海,先被调至用户发展中心负责营销,后又组建数据智能中心担任负责人。

岗位变化之外,部门基层员工的加班压力也开始增加,工时变成了重要的考核指标。

而除了互联网中心,其他业务也在变化。负责小鹏海外市场的何利扬已经离职,其下属也不能幸免,包括负责出海业务的营销副总经理张一博,原北区总经理、销售高级总监张传金,都已不在小鹏 汽车 。

何小鹏今年说过,小鹏 汽车 目前的经营效率偏低,要降本增效。显然,裁员及人事内部调整,变成其降本增效的一板斧,砍向了自己人。

前不久,何小鹏参加了网易新闻《致前行者》第四期节目。在节目中他说,如果有机会回到创业的时候,不会以自己的名字给产品命名。

在他看来,用自己名字给产品命名,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压力,责任会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是随着规模越大,也会有巨大的压力。

可三个月前,何小鹏还不是这么认为的。

彼时,他谈及造车之初,觉得“小鹏 汽车 ”这个名字特别土,并且和他个人绑在一起,万一企业没做好,会砸了自己,万一自己没做好,会砸了品牌。

现在他认为用自己的名字做 汽车 品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

短短不到三个月,自信变成了压力,而这种变化,源于对电动 汽车 供应链的不可把控及出海的艰难。

深入 汽车 行业后,何小鹏才发现, 汽车 供应链难做。 汽车 供应链上有上万个零部件,某一个零件也许会因天气条件延迟交付,一个零件的延迟会导致整个工厂开不了工,因为缺少一个零件,工厂某个环节就进行不下去。

供应链的复杂让何小鹏学乖了很多,早年互联网创业阶段他说话直率,喜欢和不喜欢都表达得直接,现在变成了他口中的到处交新朋友,与人为善,就是为了互相能购支持。

今年初,全球上演芯片短缺,直接扼住 汽车 产业命脉,更要命的是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同时也在上涨,再加上上海疫情反复,小鹏 汽车 受到不小影响。

从2月份的延迟交付P5车型以至于被车主们在黑猫平台上发起集体投诉,到4月份中旬何小鹏在朋友圈呼吁上海需要尽快找到复工复产的方法否则整车企业可能面临停产。

过去小鹏 汽车 没少布局供应链,包括去广东、武汉等拿地建厂,以及成立新能源投资公司。

自去年起何小鹏还开始对接起多家电池厂商,想扩容小鹏 汽车 的合作伙伴,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在这个多元化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甚至传出为了让小鹏 汽车 引入中航锂电,何小鹏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激烈吵架的传闻。

何小鹏知道,小鹏 汽车 的供应链带来的挑战,要比想象的时间还要长,如今这种影响直接蔓延到了小鹏 汽车 的出海布局。

3月份,小鹏P5正式在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欧洲四国开启预订,允许客户配置P5并支付押金预订。

可正是因为供应链问题,小鹏P5出身未捷身先死,如今已经暂停其旗下P5电动 汽车 在欧洲四国的预订,而之前的订单也无法按期交货。

出海,可以说是何小鹏心中的意难平。

早在2020年小鹏 汽车 就走上了出海的道路,当年9月,100台小鹏G3从广州新沙港出发,被送到了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这是小鹏 汽车 在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订单,也被视作其正式出海的起点。

但后来,小鹏海外市场并没再激起什么浪花,毕竟在国内市场群雄逐鹿的情况下,小鹏很难腾出手来布局海外。

而今年小鹏所说的海外模式2.0,与第一次相比,节奏明显加快,且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欧洲市场导入直营+授权的新零售模式,即将线上平台与线下体验结合一体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

小鹏海外走的相当于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不去法国或者德国等具有 汽车 工业基础的国家,而是将第一步及重心先放在北欧。

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是一步好棋。因为以欧洲为代表的国家为了履行减碳目标,加大了对新能源 汽车 扶持力度,市场对电动 汽车 的需求还在不断攀升。

何小鹏甚至提出了未来要将一半 汽车 销量放在海外市场的计划。

但从竞争环境来说,小鹏的出海之路并不好走。不仅是直营店成本过高,因为欧盟与中国的交通法规和道路情况不相同,其自动驾驶数据也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欧洲市场。

此外,在海外市场小鹏 汽车 供应链并不完善,如果没有完善且能迅速反应的供应链,小鹏 汽车 无法更好地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及时给出响应。

不久前已有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过,小鹏的出海业务很艰难,出海业务团队相关核心人员的离开,是一个很好地侧面说明。

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小鹏 汽车 都需要与包括蔚来、理想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比如吉利、比亚迪等掰手腕。

内里外里,想赢、想持续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就需要钱,但问题是小鹏 汽车 目前并不赚钱。

根据小鹏 汽车 的财报数据,2018-2020年,小鹏 汽车 亏损合计高达127亿元,单单是今年Q1,小鹏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亏损同比增长116.2%至17亿元。

卖得多,亏得也多,已经成为小鹏 汽车 的一大特色,它已经成为“蔚小里”造车三傻中2021年净亏损额最高的一位,几乎平均卖一辆车就要亏上6万左右。

为了拿下电动车市场,何小鹏很舍得花钱。比如小鹏 汽车 销售网络的铺设,2018年小鹏 汽车 销售门店只有8家,到2021年这个数据已经变成357家,同比增长123.1%。

互联网时代一手创办UC,后以40亿美元高价卖给阿里,创下彼时中国互联网最高并购案,实现财富自由后投资造车,最后干脆亲自下场造车。

至今还流传着的这段故事,筑成了何小鹏的名片,从他跨界造车的那一刻开始,互联网圈+ 汽车 圈的人,都在注视着他。

雷军劝何小鹏不要造车,但雷军被他说服,后来雷军不仅在小鹏 汽车 上市时送了块金砖给何小鹏,小米还说要造车。

阿里许多高管不看好造车这件事,后来何小鹏2017年从阿里离职与蔡崇信、逍遥子等告别的时候,对方就表现出了投资的兴趣。

蔡崇信曾公开表示:“我追了小鹏十年,我们2008年投资 UC。我相信透过这个投资,继续再追小鹏,多追10年,多追20年,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也说,何小鹏是新能源车这条高风险赛道里,让投资人最能睡得着觉的一个 CEO。

至今,小鹏 汽车 的CEO还是何小鹏,不曾变过。但在年年亏损且亏损逐渐扩大的阴霾下,开始有投资机构露出退意。

6月22日,小鹏 汽车 遭摩根大通坚持302.08万股,减持后,摩根大通对小鹏 汽车 的持好仓比例由5.195下降至4.96%。

更早在今年一季度,高瓴清仓了66.65万股小鹏 汽车 股票,而原本去年景林资产还持有小鹏 汽车 21.8万股股票,今年这些股票直接消失了。

不过,何小鹏早已为资本市场写好了另一个值得投资的美好故事。

如果说小鹏商业版图现在的章节还停留在智能电动 汽车 ,那么下一个章节,他放在了飞行 汽车 上,小鹏 汽车 研究飞行 汽车 ,已经研究了8年。

何小鹏喜欢科幻片,也喜欢科幻小说,他想让飞行 汽车 在未来能照进现实。在去年的 科技 日上,他就立下了一个Flag:到2024年实现飞行 汽车 的量产,价格则控制在100万以内。

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但何小鹏很认真,6月9日他还亲自展示了一辆航行速度为5m/s、飞行高度为20m的飞行 汽车 。他知道很多人都不相信飞行 汽车 可以做出来,但他要大家再给小鹏几年时间。

飞行 汽车 有市场吗?或许是有的。

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早在2018年就预测过,到2040 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但马斯克却时常泼飞行 汽车 冷水:“我对飞行物没有任何的偏见,但飞行 汽车 这个概念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定会很吵,而且它也绝不会帮你减少交通焦虑,试想一下,虽然我们现在为交通拥堵焦虑,但如果有很多 汽车 从你头上飞过,你一定会想,这些车轮都拧紧了吗,会不会掉下来砸烂我的脑袋?这一定不是一个能让你减少焦虑的方式。”

梦想总是美好的,但梦想照进现实往往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比起别人的不相信,最大问题或许还是小鹏 汽车 何时停止亏损实现盈利。

飞行 汽车 的投入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定 健康 的现金奶牛,一切都将是空谈。

何小鹏刚进入 汽车 行业时,有人就告诉过他,做车是一个后悔的哲学。那个时候他没当回事,现在想来却觉得这个人说的很有道理。

造车以后,何小鹏失去了一些爱好,这不意味着他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而是源于工作压力大所带来的时间压缩。

比如他过去很喜欢 美食 ,为了减压,他可以开车很久到一个地方去,仅仅是为了吃一顿饭。但现在基本不会,因为他承担不起来回路上的时间成本。

或许何小鹏现在不后悔,但小鹏汽面临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多。

尤其是行业竞争进一步在加剧,蔚来、小鹏、零跑、哪吒、岚图、智己、天际、星途等众多竞争者都在抢夺这个市场。

面对蔚来和理想已经发布二季度新品ES7和L9的情况下,何小鹏直接在社交平台安抚人心,宣称小鹏G9即将到来。

如今,在单车利润和单店利润上,理想 汽车 几乎接近盈亏平衡,而小鹏还差得远,何小鹏直接吹下小鹏G9“将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的牛逼。

但这个牛逼到底能不能实现,还要看小鹏G9真正上市后的真面目。

小鹏Q4财报告诉我,他们也该向前看了

作为第一批造车新势力成员,「蔚小理」的成绩一直备受关注,目前理想和蔚来均已公布2023年Q4和全年财报数据,其中理想的营收突破千亿元,蔚来的全年净亏损持续扩大,这也更让人期待小鹏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3月19日晚,小鹏汽车终于晒出了2023年Q4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总营收为130.5亿元,同比增长154%,环比第三季度增长53%,第三季度仍处于-6.1%的汽车毛利率,在第四季度直接提高至4.1%,净亏损环比同比大幅收窄。

基于SPEA 2.0扶摇架构,小鹏将智能、动力总成和整车平台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平台化的研发和规模效应帮助品牌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供应链成本,加速实现25%降本目标,毛利率的提升说明小鹏汽车的降本增效已经起到作用。

更重要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的现金储备上涨至457亿元,相比第三季度结束时增长了92.2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虽说现金储备不及理想(1036.7亿元)和蔚来(573亿元),但小鹏汽车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暂且不说是否有机会超过理想、蔚来,至少被市场淘汰的概率更低了。

整个Q4财报呈现出欣欣向荣,扶摇而上的景象,但如果看2023年整体财报数据,小鹏汽车仍需要积极自救。

Q4腾飞,但2024年的压力并不小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在2023年共营收306.8亿元,其中汽车板块营收280.1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累计交付14.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6.7%。在营收和交付量层面,小鹏汽车确实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始终没有摆脱亏损的泥潭。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3年的净亏损达103.8亿元,而2022年的净亏损为91.4亿元,此外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11.5%下降到2023年的1.5%。

小鹏G6是小鹏汽车2023年销量上涨的主要功臣,而在9月中下旬上市的新款小鹏G9、新款小鹏P5,以及在11月上市的小鹏P7i新增车型,帮助小鹏汽车的季度销量突破了6万辆,也是小鹏汽车在第四季度营收上涨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这三款新上市的产品,加上小鹏G6,基本是以「低价高配」的产品战略来抢占市场,加上2023年新能源补贴正式结束以及小鹏G3i等产品的存货拨备和UI采购承诺亏损,都是小鹏汽车2023年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官方表示,剔除上述影响之后,整车毛利率可从-1.6%提升至0.8%,但这一数据也要比2022年的9.4%低不少。到目前为止,「蔚小理」中也就只有小鹏在2023年的整车毛利率仍未「转正」。

毛利率被认为是车企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车市竞争不只是看短期的市场规模,更需要在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优势。Q4的成绩斐然,但「低价高配」的方式不是长久之计、「降本增效」的作用有限,在小鹏汽车的全年财报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品牌淘汰,还有苹果公司停止造车,何小鹏更是直言表示2024年-2027年,智能电动车的淘汰赛正式开始,今年是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高强度竞争的第一年。为了避免来到淘汰线,小鹏汽车今年必须做出改变。

「便宜」「降本增效」,是小鹏今年的「双重炮」

在Q4财报发布前几天,小鹏汽车就已经官宣将会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发布全新子品牌,首款产品也会在届时亮相,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上市和交付。官方对该品牌的定位是「中国行业首个10万-15万级价格区间的AI智能汽车品牌」。

显而易见,小鹏也期望通过下沉市场来扩大市场份额。只不过,要想推出一款10万出头且具备较高智能化表现的产品,何其难。

作为成本控制「狂魔」,马斯克仍觉得Model 3和Model Y是「售价昂贵」的车型,但目前的技术很难将这两款产品的价格压得更低,唯有推出定位更低的产品来抢占市场。

小鹏P5是小鹏汽车「智能平权」的第一步。作为小鹏的入门级轿车,小鹏P5直接配备了激光雷达,成为当时购车门槛最低的激光雷达车型,但是直到激光雷达被取消,小鹏P5的下降空间仍有限。

结合此前曝光的消息,全新子品牌是小鹏汽车和滴滴出行联手打造,双方合作可以平摊成本。何小鹏还透露,今年下半年新车型的XNGP硬件成本下降50%,这让产品落在10万元出头更有机会。

更重要的是,有了滴滴出行这一平台,全新子品牌将会增加B端市场这一销售渠道。

确实,抢占C端市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但竞争对手太多,反而会带来销量数据的波动。目前,除了一线城市之外,新能源网约车仍是一个蓝海,某些车企的交付量足够庞大,很大原因来自以网约车为主的B端市场。

更何况,相比其他主打性价比的网约车,智能化水准越高,可以尽可能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疲劳感。如果产品最终的价格合适,确实有机会成为众多网约车司机的香饽饽。

今年,新势力品牌逐步挖掘更多细分市场,鸿蒙智行在推出智界、问界之后,还计划与北汽、江淮合作;蔚来全新子品牌「乐道」已经曝光,旗下产品定位在20万元-30万元的价格区间,定位更入门的子品牌萤火虫也在路上。

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何小鹏坦然表示,「全新品牌首款产品将会是今年A级纯电市场最亮眼的爆款新车型」。低价和智能是新品的重要卖点,而智驾则是最主要的差异化优势。小鹏汽车如果能做成,届时的销售规模将远超现在的水准。

小鹏能否在2024年翻身?

2023年,小鹏动作频频,除了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实施各种降本增效的措施之外,还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进一步压缩了平台成本。

数据逐步增长的Q4,让小鹏看到了今年胜利的曙光。不过恕小通直言,全新子品牌的推出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帮助品牌提高盈利——毕竟每辆10万出头的营收实在太低。

为此,小鹏汽车不仅要发布全新子品牌,还有两件事要做。

一是继续降本增效。除了上述提到了XNGP的硬件成本下降50%、大智能平台实现25%降本目标之外,小鹏汽车在今年第二季度将启动全新的经销商合作模式,建立半个月左右的短期渠道库存,加快终端交付的速度来提高销量数据,管控库存水平,避免传统经销商销售模式出现的「压库存」等弊端。

二是智能技术的优化和变现。小鹏汽车从今年开始将通过智能化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授权和变现,赚其他车企的钱。与此同时,为了打出强化智能化的优势,小鹏汽车在第二季度还将实现AI智驾大模型量产上车。

小通认为,低价策略很难让企业实现高水平的盈利,但如果将「降本增效」做到极致,确实有机会扭亏为盈。

只不过,小鹏汽车也将面临不少竞争压力。全新子品牌的优势是低价和智能,但是10万级新能源轿车市场的受众群体,智能化并不是刚需。关于子品牌首款产品的信息太少,倘若新车可以在续航、空间等硬实力方面做到「不输竞争对手」的级别,智能化这一加分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考虑到何小鹏对全新品牌的期待很高,或许新车真的能给到我们惊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