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加拿大农田惊现太空废品-疑似-龙飞船残骸

其他6个月前发布 admin
6 00

据IT之家5月17日消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一农田发现了疑似SpaceX龙飞船部件残骸。这块长约2米、重达40公斤的烧焦黑色碎片于今年4月底春耕时被农场主巴里・索丘克发现。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初步判断该碎片可能来自SpaceX龙飞船的货物舱,用于存放物资的舱段。

SpaceX-加拿大农田惊现太空废品-疑似-龙飞船残骸

据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的发文追踪,SpaceX为私人公司AxiomSpace执行的Ax-3任务使用的龙飞船货物舱于2月26日再入大气层时曾经过萨斯喀彻温省上空。麦克道威尔是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在帖子中指出,看起来货舱的一部分已经被找到。

由于萨斯喀彻温省冬季积雪深厚,农作物无法生长,索丘克直到春季耕种时才发现这块残骸。这并非SpaceX龙飞船残骸首次在地球上被发现,2022年8月,澳大利亚一处偏远牧场也曾发现过龙飞船的残骸,并得到了SpaceX和澳大利亚航天局的确认。

SpaceX公司表示,他们会与美国宇航局(NASA)和联邦航空局(FAA)合作,使用既定程序来预测和处理这类问题。FAA指出,货物舱通常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在大洋上空燃烧殆尽,对公共安全威胁几乎没有。2021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州中部的一处农场也曾发现一枚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二级残骸,虽然当地警方确认残骸来自SpaceX,但该公司未对此作出回应。

SpaceX-加拿大农田惊现太空废品-疑似-龙飞船残骸

根据《联合国空间条约》的相关条款,任何因太空废品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都可要求赔偿。《空间责任公约》作为责任公约,仅被引用过一次,即1978年苏联核动力卫星Cosmos954坠落在加拿大北部,导致当地生态受损,必须展开长达数年的昂贵清理工作。苏联于1981年向加拿大政府赔偿300万加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相当于约1000万加元(IT之家备注:约5300万元人民币)。


SpaceX龙飞船返回,宇航员出舱就行走?双腿却在颤抖,牺牲太大了

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3个月,在2021年9月17日返回地球,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飞船经过了与空间站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开启减速伞等过程,整个流程非常顺利,一气呵成,稳稳地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在返回舱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已经有大批搜寻队员在等待宇航员的凯旋归来,当返回舱降落以后,搜寻人员帮助宇航员出舱,还让他们坐在椅子上。

随后3名宇航员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在下飞机时,他们依旧坐在椅子上,由工作人员抬下飞机,在向有关领导敬礼时,也是坐在椅子上挺直腰板,坐着敬礼,而不是站立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去外太空以后,宇航员站不起来? 外太空的环境非常恶劣,真空状态、高辐射,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除了这些问题外,在外太空飞行时,由于飞船的速度比较快,产生的离心力抵消了重力,所以飞船内的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就会漂浮起来。

从传回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宇航员在飞船内是随意漂浮起来的,并不是像在我们地球表面那样站立位。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时间,我们的身体早已适应地面的重力环境,在重力的作用下,血液能够自然流向脚部,心脏可以将血液“泵”到上体的大脑处。

但是当我们进入太空,处于失重状态下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就没法自然流向下肢处,在大脑就会有更多的血液。

除此之外,长时间在地面生存,我们的身体骨骼、肌肉都早已适应了地面的重力环境。

但是当我们进入到太空环境时,处于失重状态下,身体的骨骼会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身体的骨量就会丢失、肌肉也会萎缩。

当在外太空长时间飞行返回地球后,宇航员从一个失重的环境回到地面的重力环境,在短时间内是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的,需要时间来适应。

所以在出舱以后,就先让宇航员坐在椅子上适应环境,在到达北京后,也由工作人员抬着下飞机。

不过不需要担心,因为过段时间适应以后就会恢复正常。

在我们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即将返回地球之际,SpaceX公司也发射了一枚猎鹰9火箭,实施“灵感4号”任务,将搭载了4名乘客的载人龙飞船送上太空,进行了为期3天的环绕地球飞行。

在完成环绕地球飞行后,龙飞船溅落 在大西洋上,随后SpaceX公司的任务回收团队乘坐小艇前往飞船的 溅落 点,将载人龙飞船吊到回收船上。

这是第一次完全商业化的太空飞行,本次搭载的乘客有亿万富翁资贾里德·艾萨克曼、地质学家希恩·普罗科特、医生助理哈利·阿塞尼奥以及数据工程师克里斯·森布罗斯基,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宇航员训练,是一次全平民太空任务。

在接到飞船后,工作人员将返回舱的舱门打开,将4名乘客接到回收船的平台上。

第一个出舱的是阿塞尼奥,而阿塞尼奥则是最后一个出舱。

在出舱时,阿塞尼奥看起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双腿在颤抖,这是在适应地球引力。

虽然这4位乘客都站着,但是可以看到他们其实都还是站得不是很稳的。

他们之所以站起来行走,与他们的飞行时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飞行时间比较短,只有3天,适应地球环境所需的时间也比较短。

而且,这4位乘客在出舱以后,即使尝试站立行走,也需要有工作人员在身边搀扶以免摔倒。

可见,当前对于我们来说,太空飞行的牺牲还是太大了,代价就是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身体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环境而出现一些变化。

着陆了!全私人机组乘坐SpaceX龙飞船由空间站返回,每人花3.6亿

美国首次全私人的国际空间站往返任务Ax-1成功完成,载着4名私人宇航员的奋进号载人龙飞船,已经顺利地在佛罗里达附近海上溅落。

这次成功也让该任务的经营者——商业航天公司Axiom Space成了焦点。

而在飞船上的4个人中,有一位NASA退休宇航员是隶属于Axiom Space的员工,其他3个都是大富翁。

说白了,除了几项锦上添花的实验任务之外,这3位就是去空间站 旅游 的。

不过本次太空之旅并不全是那么一帆风顺,龙飞船于4月8日发射升空,一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原计划4月19日脱离空间站,4月20日降落,但由于着陆区的恶劣天气,返回时间一推再推,“旅行团”也被迫在太空滞留了数日之久,终于在4月24日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在空间站总共呆了15天。

而从分离到降落到海面则用了16个小时。

在返程日期屡屡推迟的几天里,游客们虽然并不寂寞,但没准心里也在打鼓。

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航天员。

在3名富豪游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是美国房地产大亨Larry Connor,已经71岁了,另外两个富豪分别来自加拿大和以色列,年龄也都不小,一个53岁一个64岁。

虽然3个人中有两个拥有飞机驾驶经验,以色列那位还曾经是战斗机飞行员,但是大家应该都能看出:他们能上太空的主要原因还是有钱! 那么去一次空间站需要花多少钱呢?此前曾有过报道:每人的往返船票是5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3.5~3.6亿元。

肯花这么多钱来玩太空游,不得不说这几位不光是有身家,还得有一股心气儿。

花这些钱上一次太空值不值呢?据说费用中包含这么几项: SpaceX的发射承运费、太空飞行任务培训费、保险费,以及NASA收取到访国际空间站的相关费用,例如飞行任务管理费480万美元/次,用于任务规划与执行、天地通信费用等,官方宇航员时间占用费520万美元/人,用于官方宇航员陪同太空游客所需时间成本,最后还有国际空间站生活费用,每人每天8.8万~16.4万美元。

不知道Axiom公司于游客们签的合同是不是一口价,因为返回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好几天,费用成本肯定是要上涨的。

不过相信几位富翁应该不会在意多花几个钱,只要能成功上天,安全返回就算大功告成了。

其实这几个人并不是太空游的第一批游客,此前曾经有11名游客到访过国际空间站。

第一位是美国人丹尼斯·蒂托,曾在2001年乘坐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当时花了2000万美元。

而拥有美国、匈牙利双重国籍的查尔斯·西蒙尼,曾在2007年、2009年两次进驻ISS,是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游客。

除了这些到访国际空间站的游客外,SpaceX还曾进行过一次“启迪4”任务,也是一次全平民太空飞行,但那4位游客虽然到达了环绕地球的轨道,却没有进入国际空间站。

此外蓝色起源公司也曾进行过搭载平民的亚轨道飞行。

Axiom Space公司还计划在国际空间站上建造舱段,有一个大大的观景台,专门用于观光游览。

该舱段未来还可以脱离国际空间站单独运行。

如果能成功的话,私人游客到空间站一游也许会更加普及。

而与国外频频出现的“私人宇航员”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截止目前上过天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的,包括前不久返回的神舟13号乘组在内,各方面素质都是优中选优。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有些人便以此为依据, 觉得既然年纪这么大的私人都可以轻松上天,那么我国如此严格的航天员选拔和训练,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持这种想法的人在网络上不在少数,但此观点却是相当片面的。

任务的性质不同,对航天员的要求也不同。

在天宫空间站建设之前和正在建设的时期,我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多为 探索 、开拓和验证性质,任务复杂艰巨,航天员需要具有直接操纵驾驶航天器的能力,而且往往还要出舱活动,因此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训练时间也比较长。

以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为例,在他乘坐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曾经历了26秒令人非常痛苦的奇特振动,杨利伟曾在《太空一日》中回忆说:“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后来科研人员找到了振动的元凶:长征二号F火箭氧化剂中的燃料管和火箭结构的振动频率接近,于是产生了POGO振动。

虽然这一问题在后续的任务中得以解决,但如果将当时的杨利伟换成一个仅经历过短时间培训的平民航天员,能不能坚持下来就是个未知数了。

当然,杨利伟是第一个开拓者,风险比较大。

如今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相比十几年前已经成熟得多,但航天员的任务依旧复杂而繁重: 刚刚返回的神舟13号乘组,在轨时间长达183天,完成了首次径向交会对接,2次出舱太空行走,首次利用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天舟二号),还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

而与神舟13号相比,神舟14号任务的艰巨程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神舟14号在轨期间,将实现问天号和梦天号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一举完成我国空间站主体部分的建设。

有人将神舟14号乘组的任务形容为:9种组合体、5次对接、3次分离和2次转位。

为什么有9种组合体呢?因为在此期间不仅问天号、梦天号要上天,还将发射天舟四号、五号,再加上已经与空间站对接的天舟三号,以及将实现航天员“在轨换班”的神舟十五号,这么多航天器与空间站合体,有时还要变换对接口,各种构型将如走马灯般转换。

具体来说,天舟三号前向对接,天舟四号后向对接,神舟十三号径向对接,这是第一种构型,而天舟三号分离后又形成了第二种。

接下来就将是空间站建设的重头戏:问天号和梦天号的对接和转位。

由于这两个实验舱都达到了20吨级,相当巨大,因此需要先与核心舱进行轴向(前向)对接,然后再转位到两侧,进行转位对接,最终形成天和号、问天号、梦天号三舱鼎立的局面。

这一过程中空间站将经历4种构型。

而之后天舟四号的分离、天舟五号对接,以及最后神舟15号前向对接,又会形成3种构型,加起来不多不少,正好是9种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和2次转位对接。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对接变换中,航天员还需要完成主气闸舱的转换,即启用问天号实验舱上的“人员专用气闸舱”,而原来核心舱的气闸舱将变为“备份气闸舱”。

另一项大工程则是7自由度小机械臂与原有大机械臂的“级联组合”测试,二者将组合成为长达15米的超长机械臂,并实现舱体爬行功能。

除以上任务外,神舟14号乘组还将完成两个实验舱内多台科研机柜的解锁与安装工作,以及多次出舱作业。

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听都听晕了吧?这么多的工作不能出一点儿差错,可想而知我们的航天员是如何辛苦。

相比之下,Ax-1任务那几个在太空看看风景,体验生活的“私人宇航员”,简直是太轻松了。

如果让他们去完成神舟14号乘组这样的复杂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过,当我国空间站建成之后,开始稳定运营并开展各项实验的时候,就不只是需要航天驾驶员、航天工程师这样的角色,还需要一些技术专家进驻。

对这些专家的身体素质要求不会像航天驾驶员那么高,训练时间也没那么长。

至于我们啥时候能上空间站 旅游 的问题,也并非没有希望。

已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不久前就曾表示: 可见,将来大家有可能也能到我国空间站来个太空游,观赏一下太空和地球的壮丽景色,而且这个梦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了。

SpaceX龙飞船的美国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SpaceX龙飞船的美国宇航员是通过乘坐的龙飞船穿越地球大气层返回地球的。

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约两个月后,“龙”飞船1日离开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2日14时48分(北京时间3日2时48分),飞船落入佛罗里达州附近的墨西哥湾。

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飞行器承受住了高达3500华氏度(大约1926摄氏度)的高温。但是由于飞船使用了密集的隔热屏蔽,因此龙飞船内部的温度在85华氏度(大约29摄氏度)以下。

在降落伞的作用下,飞行器缓慢地溅落在海面上。值得注意的是,Demo-2是近45年来,NASA宇航员的首次海面溅落,也是首次有载人航天器溅落在墨西哥湾上。从溅落到两位宇航员出舱,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左右。

在溅落不久之后,一组小船驶向太空舱,将其固定以便回收。一艘船在水面上回收了降落伞,另外一艘船负责检查龙飞船外部是否存在泄漏风险。

之后,SpaceX的回收船GO Navigator号使用起重机将飞行器从水中吊起,并放在甲板上。GO Navigator有一个大约40人的支持团队,团队由SpaceX和NASA人员所组成,在回收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在回收过程中,两位宇航员都留在舱中,舱门也没有打开。在他们走出飞行器之后,一架直升机从甲板上起飞,将二人送回到陆地上。

扩展资料

两位宇航员在空间站的任务:

本肯跟赫尔利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任务代号为「Demo 2」的测试工作。从发射到空间站对接,再到乘坐返回舱返程,二人要对 SpaceX 载人航天系统,做全程监测。当然,他们上天不光做相对枯燥的工作。本肯还完成了两次太空行走,更换了空间站外部的电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