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独立开发者李小雨: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不合伙、不注册公司、不寻求融资,独立开发者李小雨不断实践迭代,探索独立应用开发之路。近日,51CTO 有幸采访到李老师,聆听他讲解从开发、运营再到设计测试等技术环节上的创新点。

“我目前正在开发一款提升个人办公效率的工具,结合大模型进行创新,从产品设计到开发运营都由我一个人完成。”李小雨在展示他即将上线的工具时说。

这款提升个人效率的工具名为“TodoChat(土豆谈)”,以单核工作法和番茄工作法为底层方法论,可用于管理个人代办事项。初期版本处于开发阶段,用户可在官网首页上填写邮箱信息,加入等待名单。

专访 | 独立开发者李小雨: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图片

此外,这款应用在结合大模型与功能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比如,通过文本框对话形式实现基于自然语言的程序交互。

1、底层逻辑:单核工作法和番茄工作法

如前文所述,TodoChat 利用单核工作法和番茄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帮助用户更有效管理时间和任务。你可以专注于一项任务,完成任务后休息。这样做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更进一步讲,TodoChat 既可以组织代办事项,也可以拆分问题,然后将待办事项排序,最终形成一整套方法论。

你可以先通过单核工作法控制全局并通过全景时间为所有待办事项排序,然后通过番茄工作法专注处理单个事项并可将它拆分成可执行的小任务,最后通过番茄钟专注完成小任务。

2、创新:与大模型结合

通过大模型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你可以口语化告知它想要做什么,比如,添加一个待办事项到快捷菜单、开启一个待办事项以及帮你判断哪个待办事项更重要。

在用户体验方面,你相当于在与一位私人助理进行交流,这将进一步提升体验,并且这位私人助理可以更好地给你的待办事项提出合理化建议。

3、运营:Building in Public

虽然与大模型的结合是产品的主要创新点,但是,个人开发者应将产品运营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产品开发。换句话说,比产品功能更重要的是产品用户,你只有真正从流量中获得用户与反馈后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

“所以,我现在正在进行的整套产品开发流程拥有一整套方法论,叫做 building in public,即,通过公众与自媒体宣传产品理念以及产品本身。”

在产品运营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与大公司比拟,因此,需要避免与大公司的正面碰撞。

由于利润原因,小众市场业务一般大公司不会过早涉入。个人开发者可以通过自媒体,例如,短视频、博客等形式向用户宣传产品理念,从而达到个人形象和产品绑定的目的,这就是 building in public。

以本产品为例,如果你的自媒体形象很饱满,覆盖面足够广,那么用户在寻找待办事项工具时,就会看到 TodoChat。

这样,当大公司半路杀入小众市场时给人留下的是第二印象,而不是第一印象。这就是由 building in public 产生的对于大公司的运营屏障。

“直播产出的文稿以及音频,我会通过视频号、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所有流量都会被引导到产品网站上。通过自媒体传播,独立开发者可以找到第一批用户,”李小雨说。

4、平衡:产品运营与技术开发

以上是产品运营方面的底层逻辑,下一个侧重点则是技术开发。

“因为我一直从事后端开发工作,对于前端技术不够熟悉,所以最近专注前端解决方案。而谷歌跨平台工具 Flutter 对于独立开发者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实际开发过程当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UI 设计,对于开发来说,独立完成一套有自己风格的设计是很难的事情。

“我会直接使用谷歌的 Material 3 组件以及设计标准,以弥补 UI 设计层面上的短板。”

5、独立开发:降本、降风险

最近,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就业市场行情不好。如果你想做一些产品,那么个人独立开发者模式是个低成本、低风险的选择。

“我有过合伙创业做公司的经验,深刻认识到风险意味着什么。”因此,如果产品在盈利增长方面不能覆盖产品规模增长,就先不要盲目扩张团队,而是维持现金流健康,这比盲目扩大规模更重要。

6、未来:专注开发个人效率工具

“目前正在开发的这款应用是我一直致力于推进的。在此之前,我也有过几个不同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顺利启动。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不仅会验证 build in public 的可行性,也将会开发其它个人效率工具,为用户解决问题。”

今后,李小雨会在个人效率工具开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提升产品体验,发布更多应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